这“狸奴”
乃是当初冯玉离开长安前,刘协私下给他另外取的字,人前议事,还是仍作“玉奴”
来唤,此时欢喜,便改称了狸奴。
冯玉刚才这两句话出口,其实一直加倍留意着皇帝的神色,因为以他的经验来看,人多是不喜旁人反驳自己意见的,也不喜承认自己的错误。
冯玉的风度翩翩,善解人意也并非天生如此,而是不断观察实践中炼就的。
此时听皇帝唤他“狸奴”
,又笑意欣然,丝毫不见勉强,冯玉放下心来,陛下心胸果是与常人不同。
刘协又道:“所以朕如今要箍住这颗老树,从老树上引出新枝来。”
“这条新枝是?”
冯玉望向皇帝。
刘协含笑对他道:“狸奴观那诸葛先生如何?”
诸葛亮要唤蔡瑁一声内姨丈。
朝廷若重用诸葛亮,蔡瑁等人没有理由拒绝。
而诸葛亮与司马徽等人交好,心向汉室,这也是冯玉此前推荐他的缘故。
而且诸葛亮年轻,皇帝最爱用年轻人。
冯玉既觉得有些意外,又觉在情理之中,想到昨日的事情,委婉道:“人选虽好,只是年轻人面皮薄,名士又最重体面……”
您昨天逼人脱衣验身,虽是形势所逼,但以此时名士的脾气,纵然不能反抗朝廷,总也可以选择隐居不出的。
刘协摸一摸鼻子,道:“朕都明白。”
不就是哄人吗?他最拿手了。
第202章
冯玉见皇帝胸有成竹,便含笑道:“那臣就先恭贺陛下,再得佳才。”
他此前也与诸葛亮见过两次,虽然不是私下相见,但对诸葛亮印象还是好的,又因为诸葛亮名声斐然,才会写信举荐给皇帝。
刘协笑道:“若不是玉奴来信,朕也难得如此良才,论起来朕是要谢你的。”
冯玉连称不敢当,但是却在心中揣摩,他举荐给皇帝的荆州名士,没有一百少说也有八十,如从前在长安后来又因为局势来到荆州的公孙萌、王粲等人,那也都是名门大族之后,声名远播的青年俊才,可是却只有这诸葛亮入了皇帝目中。
皇帝在还没有见过诸葛亮之前,就决定了要亲自到南城郊见他,渴求之情甚至超过了对司马徽这样的经年名士,这恐怕不只是因为诸葛亮个人才学的原因,还因为诸葛亮的“身份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