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步,将危及京畿的安全。

十月二十九日,国防部长何应钦,召开军事会议,提出江淮必守的主张,放弃陇海线上的城市,集中兵力于徐州、蚌埠之间的铁路两侧,作攻势防御。

蒋先生原属意白崇禧担任总指挥。

白先同意,后又变卦。

改派宋希濂,蒋不放心,乃落到杜聿明头上,刘峙挂名。

这就是国共双方打的最大的一次战役,史称“徐蚌会战”

,或“淮海战役”

(中共)。

国军出动的兵力,约八十万人,计有邱清泉的第二兵团,黄伯韬的第七兵团、李弥的十三兵团、孙元良的十六兵团、黄维的十二兵团。

另有交警总队、炮兵、工兵、战车等单位。

共军参加的兵力,为六十万人,包括“三野”

所属的十六个纵队,二野的七个纵队和华东、中原、冀鲁豫三个军区的地方武装。

论兵力、装备——特别是重武器,国军无不占尽优势,但共军机动灵活,将士用命,战斗意志旺盛。

蒋先生的希望,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,聚敌痛歼,挽救危局。

不幸,这个希望,也落了空,没有等大兵团展布开兵力,已为敌人各个击破。

前线失利,后方动荡。

翁文灏内阁下台,行政院院长一职,乏人问津,历胡适、张群,最后由“阿斗”

孙科出来送葬。

蒋先生的最后一张王牌,是请求华府急救。

“蒋总统认为须有一种心理上的特殊变动,始足以加强抵抗中共的意志”

,董显光的《蒋总统传》进一步指出:“此种心理上的刺激,莫如有一支持中国政府的宣言来自美国。”

蒋先生深信“此一宣言纵未能立即补充以物资上的援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.